——來源:信用中國
記者從10日舉辦的2018年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獲悉,由國家發(fā)改委牽頭的“信易+”系列項目正式啟動。
據了解,“信易+”主要包括五大項目,分別是:為緩解守信中小微企業(yè)融資難,融資貴問題的“信易貸”;為方便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主體租賃辦公設備和辦公空間的“信易租”;為了讓守信主體更舒適更便利的享受出行服務的“信易行”;為讓守信主體更便利獲得行政審批服務的“信易批”以及為讓守信個人享受優(yōu)質旅游服務的“信易游”。
國家發(fā)改委財金司司長陳洪宛介紹,這些項目旨在讓信用好的市場主體和個人更容易地獲得便利,通過項目間的信息共享,便利互通,引領帶動更多守信激勵措施落地。
“實現信用讓生活更美好,必須讓城市先行先試?!眹野l(fā)改委副主任連維良說,“信易+”是信用建設重要抓手,政府應結合“信易+”系列場景,通過優(yōu)先辦理、降低門檻、簡化程序、免交押金等形式激勵市民的守信行為。讓市民切身體會到誠信讓城市更便利,使誠信流淌在城市的血液中,促進城市成為實現美好生活的首選之地。
當前,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是全國上下高度重視、高度聚焦的重要工作,作為信用建設載體的城市,如何立足實際又好又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,打響地域誠信品牌,優(yōu)化營商環(huán)境,關乎當地發(fā)展大局。
黨中央、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。去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第37次集體學習時,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:對于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,既要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(tǒng),又要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,使人不敢失信、不能失信。這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最重要、最關鍵、最明確、最緊迫的任務。
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會都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出明確的要求?!笆濉币?guī)劃綱要用一章的篇幅來要求加快“完善社會信用體系”。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29次會議審議通過的《關于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》《關于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》《關于全面加強電子商務領域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》等信用體系建設三個改革文件已經印發(fā),標志著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入了全面深化推進的新階段。
從國家層面看,現在的信用建設已經不再是“摸著石頭過河”的探索實踐了,而是自上而下統(tǒng)一協(xié)調、組織實施,更加注重系統(tǒng)規(guī)劃、頂層設計。也就是說,現在的信用建設不再是愿意干就干、不愿意干就不干的自主式改革,而是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的集體行動、共同動作。
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經濟發(fā)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,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但當前社會經濟生活領域信用缺失現象仍然比較嚴重,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,權力尋租、腐敗現象時有發(fā)生,商業(yè)活動中欺詐行騙、逃廢銀行債務,甚至“跑路”現象屢見不鮮。尤其是金融危機以后,社會信用軟約束與經濟市場化、信用化發(fā)展的矛盾日益凸顯,社會信用基礎薄弱,誠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不完善,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(fā)展和市場經濟深化的重要因素。近年來,隨著經濟轉型、互聯網經濟的崛起,電商、個人網絡貸款平臺、第三方支付等快速發(fā)展,客戶的信用消費需求增長迅速,但由于小微企業(yè)和個人信用信息的缺乏,惡意違約、網上欺詐行為時有發(fā)生,網貸平臺破產、跑路之聲不絕于耳,成為互聯網金融大熱之下的“盛世隱憂”,客觀上需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。
為此,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,既有利于規(guī)范市場秩序、降低交易成本、優(yōu)化投資環(huán)境,也有利于推動政府職能轉變,對促進經濟社會發(fā)展具有長遠意義。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(tài)下,中國市場化的轉軌導致中國社會由傳統(tǒng)的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的契約社會轉型,如果信用體系建設跟不上去,很容易產生“檸檬市場”和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等現象。
由此可見,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僅是一項事關全局的改革舉措,更是一個新機遇,對于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(yè)健康長遠發(fā)展意義深遠。
著重抓好制度建設。目前各地出臺的法規(guī)規(guī)章,對信用信息的分類、指標項目定義不統(tǒng)一,特別是聯動懲戒機制在現有的法律法規(guī)下難有新突破。一要完善國內信用立法。二要建立科學完善的工作制度。而“易信+”項目正是這方面的有益嘗試。